当前位置:笔屋小说网>贞观俗人> 第1382章 定策(2/3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 X

第1382章 定策(2/3)

章节不对?章节无内容?换源看看: 81中文网笔下文学南派三叔
  

  集权然后分权,然后再集权然后再分权,在这个过程里,不断出现新的官制。

  就如三公最早是国家宰相,后来慢慢就变成虚衔,再后来,内朝又变成了外朝,然后又有了新内朝。

  尚书令、中书令、侍中这些原本就是内朝官名。

  而三公九卿,发展到后面,就都被架空,反没了实权。

  隋文帝时,都堂在尚书省,都堂就相当于贞观以后的中书门下,左右仆射的权力也一度是最高的,但到了贞观后期开始,中书令和侍中反而已经成为朝中权势最高的宰相,左右仆射和尚书省反而已经大不如前,尚书省甚至完全成了行政机构了。

  相权强力,必须只有在强君的时代才合适,否则便会出现权臣,甚至是国家权力失衡,然后就是内乱。

  但大唐已经是第四代天子了,以后还想再出现李世民这样的强人皇帝,就比较难了。

  所以秦琅其实是赞成相权分割,以形成新的权力平衡的,东西两府分掌文武,加上财权另立,这样挺好的。

  若再算上翰林院和御史台,那么就算是政事堂首辅,想轻易的掌握朝政也很难了,除非是秦琅这样特殊的存在,但一般情况下,秦琅这种也难以再现。

  “枢密院是太上皇设立的,东西二府,分掌文武,这并没有错。”

  沉吟良久。

  秦琅放下茶杯,缓缓开口。

  一开口,就先定了个调子。

  既然没错,那就没必要再更改。

  以前没枢密院,这军事决策权也同样属于政事堂宰相们,但现在不一样了。

  “不过虽说文武分立,但也不是说以后就完全分家了,既然是二府并立,那么以后军国大事,圣天子召开御前廷议,政府宰执都可以议论嘛。”

  秦琅的意思倒也简单,先前削宰相武权,军政之事尽归枢密院,宰相们无权过问,现在秦琅意思是枢密院没理由废除,但以后军国大事,宰相也可以参与,有列席会议、发言建议权。

  两府联席会议,共同商讨军国大事,一般军事事务,则由枢密院负责。

  当然核心的军事决策权,还是由西府的帅臣们提供建议,最终由皇帝批复的。

  同样的,国家非军事的大事,西府的执政们也可以有发言权建议权的。

  甚至秦琅还提到,如今的情况,过去的两衙诸卫军的大将军、将军们,其实早就已经不再有实际职事,基本上已经论为了一种衔阶。

  故此在这种情况下,枢密院执掌军政,就很有必要了。

  这样一来,政事堂宰相们也能专心安于内政,军队和打仗的事就交给专业的帅臣们去干。

  “三郎,这国家财赋总不能再单独分出去,没有财权,这政事堂相公又如何称宰相?”许敬宗道。

  秦琅还是那个态度。

  “财税于国家来说也是万般重要的,而且到如今,财税也越来越精细,越来越专业,所以成立三司,以转运使统领三司使,专管国家财税,我认为是合理的。”
本章节尚未完结,共3页当前第2页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-->>>

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